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作为北宋文坛顶流,苏轼的诗词向来以豪放洒脱著称,但这首作品却字字泣血,句句含泪,堪称宋代民生疾苦的“现场速写”。要读懂这首诗,得先看看苏轼当时在杭州的“基层经历”——他可不是坐在衙门里写诗的“键盘侠”,而是真真切切蹲过田埂、摸过稻穗的“体验派”。
吴中田妇叹
苏轼〔宋代〕
今年粳稻熟苦迟,庶见霜风来几时。
霜风来时雨如泻,杷头出菌镰生衣。
眼枯泪尽雨不尽,忍见黄穗卧青泥!
茅苫一月垅上宿,天晴获稻随车归。
汗流肩赪载入市,价贱乞与如糠粞。
卖牛纳税拆屋炊,虑浅不及明年饥。
官今要钱不要米,西北万里招羌儿。
龚黄满朝人更苦,不如却作河伯妇!
《吴中田妇叹》作于1072年冬,苏轼任湖州知州时。当年江浙秋雨成灾,稻谷成熟延迟,持续降雨致农具锈蚀、稻穗浸泥,农民“眼枯泪尽”。王安石新法执行变形,官府重钱轻粮,农民被迫贱卖稻谷换铜钱,粮价低如糠粞,甚至需“卖牛纳税拆屋炊”以生存。
苏轼深入田间,目睹“茅苫一月垅上宿”的艰辛,以田妇口吻记录灾年图景,既反映自然灾异与政策弊端交织下的民生困境,亦体现其“为生民立命”的士人担当,成为宋代民生疾苦的忠实见证。
图片
诗中“今年粳稻熟苦迟”开篇即显沉重,稻子成熟得比往年晚,农民盼着霜风来吹干稻田,结果等来的却是“雨如泻”的暴雨。杷头生菌、镰刀生锈的细节,把农民“眼枯泪尽”的绝望写得淋漓尽致——稻子泡在雨里,人泡在泥里,连农具都跟着“长毛”了。
但更让人心碎的是后面几句:“汗流肩赪载入市,价贱乞与如糠粞。”农民扛着晒干的稻谷去集市,结果价格低得像糠秕,卖的钱还不够交税。有人甚至要“卖牛纳税拆屋炊”——卖耕牛、拆房子当柴烧,只为填饱眼前的肚子,哪还顾得上明年会不会挨饿?苏轼在这里轻轻一笔,就戳破了“丰收即幸福”的假象——在苛捐杂税和官府压榨面前,丰收反而成了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图片
最后两句“官今要钱不要米,西北万里招羌儿”更是直指时弊。“西北”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,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,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,虽有利于巩固边防,但也花费了不少钱。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,而官吏催逼,唯钱是求,导致农民被迫贱卖稻谷换铜钱。苏轼用“龚黄满朝人更苦”的对比,讽刺那些满口“仁政”的官员,其实比酷吏更让百姓痛苦——与其被官府逼到绝路,不如去当“河伯妇”(指被献祭给河神的女子),至少能落个“解脱”。
如今读这首诗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,更能触摸到那个时代“表面繁荣”下的真实疮疤。那些“价贱如糠”的稻谷、“拆屋炊”的无奈,何尝不是历史长卷中最沉重的注脚?而苏轼用诗歌记录下的这些瞬间,正是对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最好诠释——真正的文人,从不是躲在书房里空谈的“键盘侠”,而是敢于把笔尖对准民间疾苦的“时代记录者”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